我叫李程,1966年生人,是一名从教30余年的人民教师。最开始是一名语文老师,后转为专职的心理健康老师,在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过程中,经常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,特别是在参加阳明区法院的旁听庭审、“公众开放日”等一系列普法宣传教育活动中,感受到了法律的庄严与神圣,对这一领域充满了期待与渴望。直到我正式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陪审员,拿到聘任证书的那一刻心里充满了自豪感和责任感。
在担任陪审员之前,我基本没有与司法相关的工作经验,可以说是一个彻头彻尾的“门外汉”。在咱们法院组织学习培训会上,了解了人民陪审员的权利义务责任和一些法律知识,但是在参加一些庭审活动的过程中,面对现实的案例,我才深刻意识到,仅仅有渴望与情怀是远远不够的,法庭毕竟与我熟悉的课堂不同,所以我开始努力学习理论知识,不断提升自我,力争迅速胜任陪审工作。
一、加强法律学习,增强陪审能力
被任命人民陪审员是让每位公民倍感荣誉的事情。在刚刚被选任为陪审员时,我深感责任重大,使命光荣,但同时又内心忐忑,担心自身因法律水平不足而无法胜任陪审工作。通过参加人民陪审员岗前培训,我了解到人民陪审员选任不重学历更重阅历,更多的是需要发挥其社会阅历丰富、熟悉社情民意的优势,与法官的审判思维互补,助力审判高效有序进行。我努力加强理论知识学习,积极参加培训活动,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各类法律法规,观看庭审录像,努力吸收更多庭审知识和陪审技巧,认真研读民法、民事诉讼法、刑法等法律知识,努力做到读懂、吃透、牢记。陪审中,通过与法庭法官零距离、面对面接触,不仅让我经历了一场场法治洗礼,学会用法治的理念、思维和方式思考问题,同时又能以一名人民陪审员的身份诠释我们国家的法律制度,诠释我们国家法律制度中的法、理、情,努力让我们的国民百姓在体验法律威严的同时也感受到温暖和力量。每每参与庭审活动,法官的高度责任感与人格魅力,更深刻感染到了我,我从他们身上学习了敬业专业等很多大智慧,这对我自己教育教学的本职工作也有很大帮助。
二、积极履行职责,努力提升能力
我珍惜每一次陪审机会。每次接到开庭通知,便主动联系法官了解案件情况,提前学习案件涉及的相关法律,并结合法官梳理的矛盾焦点和案情实际,对照法律条款进行分析和研究,提高案件判断能力。
陪审中,我严格遵守法庭纪律,注重着装,集中精力,仔细分辨是非曲直,努力做好这个身份特别、职责特殊的编外司法工作人员。同时,注重提升化解当事人与当事人之间、当事人与审判员之间矛盾的能力,努力在开庭前当好调解员,在开庭时当好裁判员,在合议中当好监督员,在判决后当好协理员。作为人民陪审员,我会努力将自身感受和收获向身边人广泛传播,形成良好的辐射效应、社会效应,从而增强公众对司法工作的信任度。每一次庭审都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,都是一次品尝人间百态的机会,都是一次汲取经验教训的机会,因此,我把每一次陪审都看作是积累和成长的机会,使自己始终保持热心不变。
三、做好角色转换,实干普法宣传
几年的陪审工作,我学到了方方面面的法律知识,并促使我在日常执法工作中运用所学积极普法。不论是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进行交流分享,还是在面对行政管理对象时,我都尽力引导群众提高法律意识,增强防范能力。在陪审过多起电信诈骗和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刑事案件后,我发现这类案件十分普遍。一方面,面对种类繁多的诈骗手段,受害人防范意识不强,容易上当受骗;另一方面,这类犯罪的被告人很多时候认识不到自己的行为已经构成刑事犯罪。于是,我对这两类案件情况进行总结,搜集相关案例,积极参与开展专题宣传普法活动,在学校通过以案说法提醒学生提高识骗、防骗能力,远离电信诈骗和违法犯罪,有效做到陪审工作与本职工作的有机融合,互促共进。
人民陪审员有“无袍法官”之美誉,是联结法院和人民群众的桥梁,承载着党和人民的信任,做好这份工作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。任职以来,我意识到,要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陪审员,光有一腔热情和渴望是远远不够的,必须努力学习,不断提高本领,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。人民陪审员应该多看、多听、多学、多问,观察和学习法官对案件的审理方法、审理逻辑、证据梳理等审判技能,并学以致用,发展为自身本领,起到发扬公开、公平、公正、规范、客观的重要辅助作用。人民陪审员不仅是一种荣誉,更是一份责任。今后,我将更加珍惜陪审工作,增强陪审能力,履行好陪审职责,不辱使命。我相信,这陪审生涯将会是我人生中最有意义的一段经历。